央廣網西安9月28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從今天(28日)開幕的“真彩秦俑”展上獲悉,秦兵馬俑殘存彩繪保護的難題目前已得到比較好的解決,而填土內彩繪“回貼”成了最大難題。
  秦俑原本都施有彩繪,但時隔2200多年,在經受了火焚和埋於地下的自然侵蝕後,秦俑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時,其軀體已經支離破碎,彩繪也大多脫落,僅存斑駁殘跡,只有極個別的陶俑相對完整,身上殘存顏色較多。
  彩繪陶俑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且俑坑在歷史上曾經遭受過火焚、塌陷、洪水浸泡等,絕大多數陶俑身上的彩繪已大部分脫落,僅存殘跡,只有極少數陶俑身上的彩繪還相對保存較好。兵馬俑長期埋藏於潮濕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對彩繪造成的侵蝕也相當嚴重,致使生漆底層老化嚴重,失去了對陶質基礎的原有粘附力,顏料層也變得很鬆散;而彩繪層與填土之間的粘接力卻較為牢固,在彩繪錶面形成淤泥層。因此,陶俑在出土時,身上的彩繪極易出現分層和脫落現象,大部分粘在了與其接觸的填土上。
  出土後殘留在兵馬俑上的彩繪,離開了地下濕度充分的保存環境,失水現象非常嚴重。當飽水的漆層開始乾涸並出現裂縫時,變形就會隨之出現。漆層在乾燥的過程中,底層劇烈收縮並嚴重起翹卷曲,從而導致了整個彩繪層與陶俑本體的脫離,這便是造成秦俑彩繪脫落的主要原因。對生漆層的保護與修複,是兵馬俑彩繪保護中的一個重大難題。
  自兵馬俑發掘開始,對於兵馬俑彩繪的保護與研究就一直在持續。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了課題組,後來又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局合作,開始對彩繪保護技術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經過多年的艱苦攻關,課題組首先發現秦兵馬俑彩繪是由生漆底層和顏料層構成的,並證實其有機層是用中國生漆製作的。彩繪保護的關鍵便是穩定生漆層,課題組成功地找到了運用聚乙二醇(PEG)與聚氨酯乳液(PU)聯合處理和單體滲透——電子束輻射聚合這兩套保護方法對秦俑彩繪進行加固,成功有效地保護了一批出土的珍貴彩繪陶俑,不但使以後出土的秦俑保留彩色成為可能,也為保護出土的其他古代漆底彩繪提供了技術支持。這一技術,在保護同類型陶質器物上的彩繪方面,得到了推廣。
  如今,殘存在陶俑錶面的顏色通過相關色彩保護技術已經可以很好的保存下來。而“回貼”則成了最大的難題。所謂“回貼”,是指將剝落並混在土中的顏色從土壤中分解出來,並粘回兵馬俑身上。由於秦俑製作工藝程序特殊,以往國內乃至國外的其他相關考古研究並沒有提供可以參考與借鑒的方法,彩繪“回貼”也成了今後秦俑彩繪保護研究的努力方向。
  已經老化的彩繪膠結材料使顏料層變得極為鬆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於殘留的彩繪膠結材料的研究,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結論,一是雞蛋,一是動物膠(如骨膠和皮膠)。由於顏料膠結材料的老化散失,對其進行的分析和鑒定仍然是一個學術難題。  (原標題:秦俑殘存彩繪保護難題已解決 “回貼”成最大難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54omal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